首页|学院概况|机构设置|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党建工作|教工之家|学生工作|实验教学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培养>>培养方案>>正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5)
2016-12-23 15:02  

一、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它以数学、力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或合成工艺、材料性能和材料服役之间关系的科学,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与材料合理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充实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和促进了众多工程学科的进步。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本学科于1985年开始与东北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该学科由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等专业组成。

本学科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45人。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宝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南京钢铁公司、济南钢铁公司等国家大中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多项。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重点培养基础性、探索性和学术性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在材料制备、加工、组织与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自学能力强,了解学科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本学科领域内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创业素质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三、学术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本学科更深入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研究方向的专门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应用相关工具进行实际问题分析;掌握实验系统设计及数据分析方法,完成与本学科相关的实验。

2、学术素养。热爱所从事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具有探索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探索机械工程发展规律、科学总结等学术素养;具有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

3、学术道德。遵守国家、学校等部门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遵从社会公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严禁弄虚作假,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合理使用引文或引用他人成果。

4、获取知识能力。通过阅读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培养主动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的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从工程实践、研究论文、学术报告、实验探索中挖掘和发现新问题和研究课题。

5、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熟悉本领域技术和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应用科学理论方法、获得科学实验数据和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在材料制备、加工、组织与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创新能力;具有对本研究方向重要问题的评判能力,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价值判断。

6、实践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开展专门技术工作的研发;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结合实际,着力新技术与新工艺及装备的研究;能够自行设计并搭建试验装置;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实施工程项目的能力。

7、学术交流能力。硕士生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熟练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能够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学术观点和研究结果。

8、其他能力。具有较高的人文和道德素养。具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见第八部分。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全日制,基本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可提前或延期毕业,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

研究生入学后,在两周之内进行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来源、去向、导师的科研项目等情况确定培养类型、制定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五、研究方向

本学科具体研究方向有:

1、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控制      

2、材料表面工程

3、焊接技术与工艺        

4、材料设计与计算

5、新型能源材料                

6、环境材料

7、屏蔽与吸波材料                

8、磁性材料                    

9、功能陶瓷材料

10、绿色建材

11、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12、金属塑性加工工程及理论

13、材料加工过程模拟及仿真

14、材料成型新技术

15、人工智能技术在材料成型中的应用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应最低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达到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最低达到14学分。另外的必修环节4学分:实践训练环节1学分,创新学术讲座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论文答辩。

1、  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名称

编号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16

1

自然辨证法概论

13010003

18

1

1

公共

必修(其中34、为未过六级修读;567为已过六级选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3010002

36

2

1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3010012

60

2

2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3010013

30

1

1

5

学术交流英语

13010016

60

2

12

6

高级英语口语

13010014

30

1

12

7

科技文献读与写

13010015

30

1

12

8

数值分析1

13010009

36

2

1

9

数理统计

13010006

36

2

1

10

固态相变学

10020001

36

2

1

方向

必修,选择3

11

材料热力学

10020002

36

2

1

12

计算材料学

10020003

36

2

2

13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10020004

36

2

1

14

材料的结构

10020005

36

2

1

15

金属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

10020006

36

2

1

16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

10020007

36

2

1

17

无机材料的制备与合成

10020008

36

2

1

18

弹塑性力学

10020009

54

3

1

19

材料加工组织与性能控制

10020010

36

2

2

20

塑性成型数值模拟理论

10020011

36

2

2

非学位课程

14

1

现代显微分析方法

10020012

36

2

1

根据

方向

选修

2

固体物理导论

10020013

36

2

1

3

现代工程材料

10020014

27

1.5

1

4

现代功能材料

10020015

27

1.5

1

5

现代表面工程

10020016

36

2

1

6

特种焊接技术

10020017

27

1.5

2

7

激光材料加工

10020018

27

1.5

1

8

磁性材料

10020019

36

2

1

9

新型能源材料

10020020

27

1.5

2

10

焊接结构可靠性评价与失效分析

10020021

27

1.5

1

11

屏蔽与吸波材料

10020022

27

1.5

2

12

先进无机材料

10020023

36

2

2

13

纳米材料

10020024

27

1.5

2

14

固体废弃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10020025

27

1.5

1

15

现代物理测试技术

10020026

27

1.5

1

1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020027

27

1.5

1

17

数据处理与优化设计

10020028

36

2

2

18

人工智能技术在轧钢中应用

10020029

36

2

2

19

物理模拟在塑性加工中应用

10020030

36

2

2

20

有限元法应用

10020031

27

1.5

2

21

材料加工过程辅助设计及优化

10020032

36

2

2

22

模具设计及优化

10020033

36

2

2

23

MATLAB及其应用

10020034

27

1.5

2

24

ANSYS数值仿真及其工程应用

10020035

27

1.5

2

25

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0020036

18

1

1

补修课

1

材料科学基础

10020037

36

1

2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10020038

36

2

3

斜横轧原理

10020039

24

1

4

材料成型工艺分析

10020040

36

1

注: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或通过托福考试要求(写作18、口语18、听力14、阅读19,总分77以上)或者通过雅思要求(6.5以上)的不用学《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要选学《学术交流英语》、科技文献读与写》或《高级英语口语》3学分英语课程。未过六级学生选修《学术交流英语》、科技文献读与写》或《高级英语口语》为非学位任选课学分。

2、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环节为必修学分,一般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或社会调查。学院及研究生导师应为研究生安排不少于2个月的社会体验或社会服务,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末的6月至8月份。导师可以安排研究生做有工程应用背景的课题或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安排研究生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关系较好的企、事业单位结合专业特色解决技术问题;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就业需要自己安排社会实践,目的是锻炼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该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心得体会,实践单位签字盖章、导师签字认可,取得相应1学分。

3、创新学术讲座

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听满10次,取得相应2学分。参加每次讲座,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者,必须从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4、其它

研究生选课实行注册制度,课程注册的追加与撤消须在开课后两周内完成,未注册的课程不能参加考试,已注册且未撤消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旷考按零分计。课程考试不及格须重修。

七、学术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2次公开学术报告要求,且其中必须有一次是在院学科点及以上做的公开学术报告;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提交答辩申请前,研究生汇总各次参加学术活动的总结报告,填写本人参加学术报告活动汇总表,交导师审核后,由导师评定成绩,取得相应1学分。

八、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及修改、论文送审及修改、论文答辩及修改等)都应按总则中的有关条款执行。

学位论文是使研究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全部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硕士生论文的指导,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组成指导小组,既要发挥导师的专长和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注意发挥指导小组及教研室其他人员的作用。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从本学科出发,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课题,通过研究能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做出贡献;课题要具有先进性,能在撰写论文中提出新见解。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结果。课题尽量结合教研室或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由导师提出一些课题供研究生选择决定,以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在经费和物资条件方面有保证。同时,选题也要切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提倡在一定范围内由研究生自己提出课题,征求导师同意后定题。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答辩,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通过系统地查阅文献资料(阅读量一般在四十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调查实际情况和进行探索性研究工作,于第三学期前四周通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应在2个月内补作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则终止学藉。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结果,重点阐明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说明已有实验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进度安排与完成日期等。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通过有关专家(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或博士)的充分评议,使论文工作计划有一个切实可靠的基础。有关教研室、实验室应积极为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提供物质条件。

每个研究生应认真填写科研专题调查及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有关专家审查签字后报学院批准后执行,不得任意更改。

2中期考核与分流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上下载《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表》并按要求围绕思想政治与道德、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四方面填写相关内容。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思想政治与道德(包括政治思想、遵纪守法和道德品质;考核研究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和学校各项法规制度;考核研究生学习态度和学风表现;考核研究生尊师爱友、团结协作等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研究生“数学、英语、逻辑、计算机、写作、社会知识”等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学习(考核研究生所学的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成绩)、科学研究(考核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考核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及开题、参加学术活动和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自学能力、综述能力、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成绩按优秀、合格、警告(跟踪培养)、不合格登记。具体见《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实施办法》。

3、学位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论文的主要工作能充分反映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创新性工作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测试技术、数据处理、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或改进。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用于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规范性要求:

1)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已新的见解;

2)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的要求,一般应包括:中英文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理论分析、实验过程等)、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3)论文写作要文句简练通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概念清晰,分析严谨;方法、步骤清楚,理论推导正确,数据真实有效可靠;图表清晰,研究结果表达准确,提出结论实事求是。

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1对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课程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使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对所研究的课题(问题)应有独立见解,成果有所创新

2)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工作量。论文应是由本人独立完成,要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均应表明作者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一般应包括立题依据(调查研究和文献综述)、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理论分析及结论。文末应附有参考文献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整理的原始数据,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图表精确、计量单位正确。

完整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同意后送学院进行预审查,论文需通过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测试,具体标准和流程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相似度检测相关规定》执行。通过检测的论文由研究生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论文评审,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评分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通知导师并转交申请人。

学位论文评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阅实施细则》执行。学位论文修改的具体规定按照《安徽工业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时间的相关规定》执行。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4、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授予硕士科学学位

实施细则》进行答辩申请并参与答辩。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实施细则》进行。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论文答辩未通过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修改论文后重新申请组织答辩一次。如答辩委员会未做出修改论文和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学位申请者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未通过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授予申请。

在校学习期间,要求学位申请者须以“安徽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及本人为第一作者(或本人为除导师外的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录用拟发表)1篇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国际会议论文;或拥有排名前三的发明专利(含已申请受理);或参与导师课题受到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申报书需有署名);或参与导师出版专著,有署名并撰写五万字以上。

根据《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但未达到授予硕士学位要求,德体合格,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修完所需学分,但未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未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者,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建议,研究生可在结业、毕业离校半年之后至一年以内,回校申请答辩一次,答辩通过者,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但学满一年以上者,准予肄业并发给肄业证书;不满一年者,发给学习证明。

九、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后须提出论文答辩申请,经导师、所在系同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五人组成,应至少聘请一名外校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申请硕士学位者必须至少公开发表1篇论文或申请专利1项。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时间安排

负责单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网上报研究生院)

3学期初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

论文工作

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

论文中期检查(网上报研究生院)

4学期末

方向团队

4

论文预答辩和论文修改(网上报研究生院)

送审前1个月

方向团队

5

论文内审,重复度检测

送审前1

导师、学院

6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院

7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20

答辩委员会

8

根据校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会议时间安排定。

十、提前攻博

为使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攻博。提前攻博的相关条件和实施办法按照《安徽工业大学关于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

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参考书目

1D、拉达伊、熊第京,《焊接热效应》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Sindo Kou,闫久春等译,《焊接冶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方洪渊、冯吉才,《材料连接过程中的界面行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叶恒强,《材料界面结构与特性》科学出版社,1999

5、戴为志、刘景凤,建筑结构钢焊接技术-鸟巢焊接工程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6、冯端,《金属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

7、周玉,《材料分析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余焜,《材料结构分析基础》,科学出版社,2000.

9、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10、卢寿慈,《粉体加工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1、鲁云、朱世杰,《先进复合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2、梁敬魁,《粉末衍射法测定晶体结构》,科学出版社,2003.

13、田莳,《材料物理性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14、张骥华,《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5、贡长生、张克立,《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6[]K.H.J.巴肖主编,詹文山等译,《金属与陶瓷的电子及磁学性质(II)》,科学出版社,2001.

17、陈传忠编,《材料设计学》,山东大学教学资料,2003.

18、肖纪美著,《材料学的方法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19、王世敏等编著,《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0、吴建生等编著,《材料制备新技术》第1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1、陈光华等编著,《新型电子薄膜材料》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2、高瑞平等编著,《先进陶瓷物理与化学原理及技术》第1版,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3、金宗哲、包亦望,《脆性材料力学性能评价与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24、王西成等译,《断裂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5、尹双增,《断裂、损伤理论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6、周玉著,《陶瓷材料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著,《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科学出版社,1997.

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著,《金属材料科学》,科学出版社,1997.

29、曹茂盛、陈笑、杨郦,《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0、张永刚、韩雅芳,《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31、肖纪美,《能量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2、魏宝明,《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3、曾攀等,《有限元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4、陈传尧,《疲劳与断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5、周蕙久、黄明志,《金属材料强度学》,科学出版社,2002

36、赵建生,《断裂力学及断裂物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7、杨华明著,《无机功能材料》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8、李建宇,《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9、金国均,《凝聚态物理》,高等教育出版,2003.

40、刘汝铿,《量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1、房小勇,《固体物理学》,哈工大出版社,2004.

42、张立德、牟季美著,《纳米材料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3、熊兆贤编著,《材料物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4、冯端、师昌绪、刘治国等编,《材料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5、张志杰,《材料物理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6、周亚栋,《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7、蒋阳、陶珍东,《粉体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8、周曦亚,《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9、刘春艳,《纳米光催化及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50、蓝闽波等,《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1、徐祖耀,《材料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2、徐瑞,《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二)学术期刊

1金属学报

2金属热处理

3材料导报

4材料热处理学报

5、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6焊接学报

7材料研究学报

8功能材料

9复合材料学报

10、无机材料学报

11、机械工程学报

12、中国激光

13、中国表面工程

14Nature Materials

15Advanced Materials

16Nature Nanotechnology

17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

18Nanotechnology

19Acta

20Acta Materialia

21Materials & Design

22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Welding and Joining

23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and Performance

24Scripta Materials

25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Welding and Joining

26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27Journal of Manufacturing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8Intermetallics

29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

30Materials Science andTechnology

31Journal of Alloys andCompounds

32Journal of MaterialsResearch

33Journal of the EuropeanCeramic Society

34Journal of the AmericanCeramic Society

35Mater. Res. Bull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  邮编:243002  TEL:0555-2311570